7月14日至15日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会议部署了城市工作7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其中明确提出要
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
强化城市自然灾害防治
统筹城市防洪体系和内涝治理
城市防洪有何特点?
又该如何做?
今年6月
贵州榕江县遭遇特大洪水
城区大面积被淹
全城停水、停电
移动通讯信号中断
2021年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
导致严重城市内涝
城市变成汪洋,交通陷入瘫痪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
人口密集、财富集中
一旦遭受洪灾
破坏性和影响力巨大
而不同类型的城市
呈现出不同的防洪特点
只有摸清城市洪水规律
才能有的放矢地应对洪涝灾害
沿海城市
影响因素多且破坏性强
全球气候变化
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增强
气温升高使得蒸发增加
海洋表面温度上升
海平面上升、超强台风
引起高增水等情况
对沿海城市的影响较大
暴雨叠加高海平面期发生的风暴潮
也易给福建、广东、
广西、海南等沿海地区
带来较大影响
沿海城市如果同时遭遇
大暴雨、风暴潮增水、高潮位顶托、
海水倒灌和河流泛滥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
出现复合洪(潮)灾害
其破坏性和影响性巨大
同时
随着沿海城市人口剧增
和经济迅猛发展
沿海城市在自然灾害前
的脆弱性日趋增强
内陆城市
局地性、季节性特征明显
我国内陆城市降雨多发生在夏季和春季
雨强大、历时短、破坏性强
往往具有很强的局地性
暴雨过程中常伴随有
雷电、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现象
由于对流性降雨的局部性和突发性
使得暴雨的发生时间、地点
和强度难以精确预测
2024年7月,北京突发强降雨 图片源自央视新闻
周边的山脉也会对
平原城市的暴雨形成产生影响
可能会加剧降雨的强度
造成大暴雨
山地城市
容易叠加次生灾害
由于地形复杂
山地城市常常同时受到
外洪、内涝、山洪的威胁
而且当湿润的季风气流遇到山脉时
形成的大暴雨更容易引发
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进一步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强降雨还会加剧水土流失
对山地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面对不同类型城市的洪水特点
单一的城市防洪排涝标准显然
无法满足城市防洪需求
而城市作为流域的一部分
其洪涝防治更不能就城市论城市
建立流域洪涝大安全框架
洪涝灾害的形成
往往与其所在流域的
水循环特性有重要关系
建立流域洪涝大安全框架
就是要找到整体与局部的平衡
第一步:上游修建洪水拦蓄工程
通过在城市外围和上游河道
修建水库等洪水拦蓄工程
实现上游洪水拦蓄和错峰行洪
尽可能降低城市防洪压力
第二步:确保堤防和蓄滞洪区有效有用
在城市外围和沿江区域
建立与城市级别相应标准的堤防
同时秉承底线思维
必要时综合运用蓄滞洪区
分蓄上游无法拦蓄的洪水
避免洪水无序泛滥
并与其他措施共同配合
综合提升防洪能力
第三步:提升泵站和排水系统排涝能力
在城市内部加强排水管网清淤修复
和排水管网提标改造
提升排水管网排涝能力
和沿江泵站排涝能力
及时排出涝水,降低内河水位
有效减少内河对城市排水系统的顶托影响
保障城市排水系统有效运行
第四步:提升河湖和源头蓄滞空间
加强源头绿色基础设施保护和建设
维护自然河湖的调蓄能力
建立渗滞蓄净用排兼顾的
洪涝蓄滞空间体系
第五步:构建洪涝联防联控体系
从流域视角加强城市洪涝防控体系建设
构建城市洪涝联防联控的
机制、技术和实施体系
并综合考虑“防洪减灾、
污染控制、雨水利用”等多目标
推动形成“外洪-内涝”联防联控合力
建设“打不垮”“恢复快”的
韧性城市
2024年12月
中办、国办印发
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
韧性城市就是
承受适应能力强、恢复速度快
有较强的风险防控和治理能力
上海、北京、广州等多个城市
在地方“十四五”规划纲要中
均明确提出加快城市更新行动、
打造韧性安全城市的目标
并据此出台了一系列
城市更新与韧性城市建设
相关的政策与规划
具体到洪涝防治方面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建议
从城市规划之初
就构建良性的城水关系
注重保护水系脉络和自然河湖空间等
给洪水留空间、留出路
要建立与城市竖向相适应的防洪排涝模式
构建“高水高排、低水强排”的排水体系
提升其应对极端暴雨洪涝的能力和韧性
同时要建立“天、空、地、网”
一体化立体监测和预报预警体系
全面感知城市降水、
排水系统运行、道路积水等情况
强化数字赋能,建设智慧应急大脑
提升城市洪涝应对的智慧化水平
牢牢守住韧性城市建设的底线
让城市更宜居、更安全